公開徵集: 香港攝影樣本書獎 2023!
「香港攝影樣本書獎」為香港攝影書節的重點節目之一,旨在支持新晉藝術家,並提供在國際藝術節上向公眾展示他們的作品的機會。
是次公開徵集獎項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藝術家和創作人提交他們的優秀的攝影樣本書。評審團將會於第一輪選出不多於12名入圍者,從入圍者中再揀選出三名優勝者。優勝者和入圍者的攝影樣本書將會在2023年香港攝影書節中展出。
獎項
- 優勝者和入圍者的攝影樣本書將會在2023年香港攝影書節上展出;
- 第一名優勝者將獲得最高30,000港元的金額,以資助其(i)出版得獎攝影樣本書,或(ii)到海外的國際性攝影書節考察及交流。
參加費用
- 今年免收申請費用;
- 申請者需自行承擔運費,其費用不予退還。
參加資格
- 歡迎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創作人參加;
- 不設年齡和國籍的限制;
- 接受以個人或組合創作的攝影樣本書之申請;
- 參賽作品必須為原創項目;
- 只接受自行出版或從未出版的作品參賽,即從未經任何出版社出版及發行或未曾接受任何出版社的出版承諾之攝影樣本書;
- 參賽作品毋須具備國際標準書號(ISBN);
- 參賽作品的內容不設語言限制,可以自行選擇呈現的語言;
- 參賽作品必須於2020年1月1日或之後製作。
截止申請日期
2023年3月31日,23:59(香港時間,UTC/GMT+8)(以郵戳日期作準)
申請程序
步驟一:網上註冊
- 填寫下面的線上註冊表格,然後上載樣本書封面的圖像;
- 表格必須用中文或英文填寫;
- 提交樣本書實物之前,必須填妥並提交線上表格;
- 成功註冊者將收到「確認回條」,然後把「確認回條」列印出來,作為成功註冊的證明。
第二部份:妥善包裹你的作品
- 你所提交的申請必須包括:(i)實體的攝影樣本書及(ii) 在線註冊「確認回條」的列印本;
- 然後將上述物品小心包裝及封口;
- 在郵包上註明「香港攝影樣本書獎2023」」。
第三部份:郵寄或親身遞交你的作品
郵寄遞交 | 親身遞交 |
郵寄申請以郵戳日期作為收件日期。 所有資料不完整或逾期收件的申請將不獲受理。 | 申請人需要於光影作坊的開放時間內親身前往遞交。 |
地址 光影作坊有限公司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2 | |
不適用 |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09:30-13:00 及 14:00-18:00 星期六及日:11:00-13:00 及 14:00-18:00 公眾假期: 11:00-13:00 及 14:00-18:00 |
Meet The Judges
本屆評判
- Andreas Müller-Pohle
藝術家、出版人、《歐洲攝影》 的創辦人(德國)
Andreas Müller-Pohle
Andreas Müller-Pohle 是柏林的媒體藝術家,也是歐洲攝影的創始人和出版商,該雜誌是一本獨立的當代攝影和新媒體藝術雜誌。
他出版了媒體哲學家 Vilém Flusser 的主要著作,可在 11 卷版 Flusser 中找到,包括開創性的攝影哲學,已被翻譯成 20 多種語言。隨著 Flusser 的論文 Die Schrift:Hat Schreiben Zukunft 的出版? (寫作有未來嗎?) 1986 年在軟盤上,他是當今電子書的先驅之一。
Andreas 著有大量關於照片理論的著作,並曾在歐洲、北美和南美以及亞洲的機構擔任客座教授和講師。自1978年以來,他的作品已在全球200多個個展和群展中展出。最近,他一直在進行兩個長期項目:水研究,描繪多瑙河和香港大都市的水景,以及交通研究,研究世界不同地區的交通現象,主要使用視頻媒體。– equivalence.com, muellerpohle.net, waterimages.net
- 劉清平
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香港)
劉清平
生活於香港,專注教育、設計和攝影創作。曾任《娜移》攝影藝術雜誌編委成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藝術學院、光影作坊、香港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客席講師。WYNG Masters Award 特別委約攝影獎(空氣計劃)得主、並結集出版《 薄如空氣/Thin as air》作品集。現為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希望活在地球的當下,以最樂觀的光圈設定面向世界。
- 唐景鋒
獨立攝影師和藝術家(香港)
唐景鋒(Kurt Tong)
Kurt Tong1977年出生於香港,2006年在LCC獲得紀實攝影碩士學位,並開始從事更多個人項目,探索他的中國根源和對中國的理解。‘’In Case it Rains in Heaven‘’探索了中國葬禮的習俗,已經廣泛展出,包括在個展和幾個公共收藏。 2011年,Kehrer Verlag亦出版了這本著作的專著。
《女王、主席和我》是一本多層次的敘事書,通過他自己的家庭,講述了香港過去100年的故事和亞洲移民的故事,使他與他的中國根源重新聯繫起來。作品以中國茶館的形式呈現。該項目已在四大洲展出。該專著於2019年由Dewi Lewis出版社和連州攝影博物館出版。
“Combing for Ice and Jade”是一封寫給藝術家保姆的情書,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自我梳頭的女性之一。這封信為他贏得了許多獎項,並在上海的喜馬拉雅博物館、芬蘭攝影博物館和阿爾勒美術館等地展出。該作品的專著於2019年由佳芝出版社出版,並被《時代》、El País、Esquire、Art Paper等評為2019年最佳攝影集之一。
2022年,Kurt被授予了聲望很高的愛麗舍文學獎,並出版了‘’Dear Franklin‘’,這是一本書信體小說,講述了二戰期間在中國發生的一場悲劇愛情故事。這本書是由Atelier EXB和Photo Elysee聯合出版的,有英語和法語兩種版本。 Kurt Tong的作品由倫敦的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台灣的Up Gallery和紐約的Jen Bekman Gallery所收藏。
- 莊吳斌
獨立撰稿人、策展人和藝術家(新加坡)
莊吳斌
莊吳斌是一位從事攝影、出版和展覽的作家。他對攝影與現代性、殖民主義、民族主義、「中國性」以及東南亞和香港的冷戰的糾葛感興趣。莊先生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獲得了 Published Work (Research-Photography) 博士學位。
莊先生是克勞斯親王基金研究基金的獲得者(2010 年),也是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委員會 (NLB) 的李光前研究員(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6 月)。莊先生是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大中華研究基金2018年的主要受助人。他曾受邀在萬隆理工學院(2013年)、亞洲藝術檔案館(AAA)、香港(2015年)、關都博物館進行駐地研究台灣美術學院 (2017) 和 AAA 下碧泉檔案項目 (2018)。他是清邁攝影節(2015、2017、2020)的特約策展人。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調查》(2016 年)是他的第四本書。 2019 年,莊因該出版物獲得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頒發的 J Dudley Johnston 獎和榮譽獎學金。中文譯本由台北 VOP BOOKS 於 2019 年出版。
莊亦 是 Writing Foto (writingfoto.wordpress.com) 的創始成員,這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關於攝影的著作,主要針對南亞/東亞地區的影像想像。
- 言由
編輯、出版人,《假雜誌》的主編及創辦人(中國)
言由
言由為編輯、出版人、《假雜誌》的主編及「假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其曾多次參與紐約、巴黎、東京等藝術書展。言由曾策劃超過20本攝影書。其出版物曾多次提名或獲得重要的藝術書獎和攝影書獎,如德國卡塞爾攝影書獎、Paris Photo-Aperture攝影書獎及Rencontres d’Arles Author書獎。
其亦曾策劃多個攝影書節,包括2012年的中國獨立攝影書節,2014年北京攝影雙年展的中國手工攝影書展,2016年的集美阿爾勒攝影書展,2017年的連州攝影書展。其亦於2017年發起寧波假雜誌藝術書節,及於2018年共同發起上海藝術書展。 曾擔任中國新銳攝影獎、新加坡攝影節、東京T3攝影節、台北Photo One攝影節評審。
- 評判
香港攝影樣本書獎2025|評判
*排名不分先後
Andreas Müller-Pohle
Andreas Müller-Pohle是駐柏林的媒體藝術家和出版人,他創辦藝術攝影雜誌《EUROPEAN PHOTOGRAPHY》,報導內容涵蓋國際當代攝影、新媒體和人工智能等,至今已成立45年。他亦編撰了媒體哲學家 Vilém Flusser的重要著作,包括具有開創性的《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在創作方面,Andreas的作品被廣泛發表,其攝影、影像與電腦作品被全球多個博物館收藏。他亦曾在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的多間院校擔任訪問教授和講師,目前的理論和實踐重點為攝影與人工智慧的交集。
Charis Poon
Charis Poon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她的創作範疇包括小誌、音頻、漫畫和寫作。在這些媒介當中,她的實踐專注於日常生活、冥想和親密關係。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均擔任自由平面設計師和編輯,也曾涉足創意策略和Podcast製作。Charis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設計擴展實踐碩士學位後,她搬回自己的家——香港。現在,她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社會設計,並實驗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她對於溝通中的詩學、通過創作進行學習、緩慢成長和集體努力等主題充滿興趣。 collective endeavors.
唐景鋒 Kurt Tong
唐景鋒1977年在香港出生,並於2006年在倫敦傳播學院獲得紀實攝影碩士學位。他的項目探索了自身的中華根源以及對祖國的理解。
此後,他出版了幾本攝影集,主題包括中國的喪禮供品、海外華人及亞洲的自梳女性。他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包括在上海的喜馬拉雅博物館、北京時代美術館、芬蘭攝影博物館、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以及倫敦攝影師藝廊。
在2022年,他獲得了享有盛譽的愛麗舍攝影獎(Prix Elysee),並發表了《Dear Franklin》,一部關於二戰期間,中國悲情故事的書信體小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其評選為2022年最佳攝影書之一。在2024年,他出版了《Krampus》,一本關於阿爾卑斯山聖誕怪物的書,並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辦了一場多感官展覽和音樂會。
他目前由倫敦攝影師藝廊、台灣的絕版影像館以及紐約的Jen Bekman Gallery代理。
陳韻芝 Michelle Chan
© Michelle Chan (littledotrice) Phot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陳韻芝是一位主要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的關係藝術家。她擅長以相機和影像來與人們建立聯繫與對話。其作品往往涉及家、歸屬感、人際關係和紐帶以及家庭關係等概念。更具體地說,她的作品反映了代代相傳的中國傳統信仰,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行為及儀式。她還創立了《閾限谷》(Phoboko),這一個通過攝影書及其所蘊含的各類主題以將人們匯聚、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社群,《閾限谷》探討並思索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在與亞太地區的攝影師對話的同時,亦提升本地香港藝術家的視野。
石真 Zhen SHI
石真的創作包含不同媒介,結合攝影、書籍和虛構紀錄片敘事,創造出複雜的故事互動。通過對個人生活經歷的操控和對知識遺產的干預,她的實踐探索現實與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主題通常圍繞「檔案與虛構」和「私人與公共」。
在2015年,立了「真姨書房」 (La Maison de Z),一間專注於視覺藝術、當代攝影和獨立出版的法國出版社,並將出版視為一種研究形式,檢視記憶與現實之間的複雜互動。從概念到設計、視覺影像到材料選擇,「真姨書房」不斷推進紙張作為媒介的界限,同時探討藝術書籍作為獨特語言的角色。
莊吳斌 Zhuang Wubin
6 July 2019 / Jakarta Courtesy Evan Andraws Latief 身為撰稿人,莊吳斌的工作涵蓋影像、出版和展覽。他關注東南亞和香港的攝影實踐如何與現代性、殖民主義、國族主義、「中華性」和冷戰產生關連性。
莊吳斌於2010年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頒發研究補助金,並於2017年獲頒新加坡圖書館李光前研究基金, 2018年更獲得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計劃的資助 。他曾獲多個機構邀請參與駐場研究計劃,當中包括印尼萬隆科技大學(2013年)、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及2018年),以及台灣關渡美術館(2017年)。莊亦是清邁攝影節的客座策展人(2015、2017及2020年)。
2016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概論》是莊的第四本出版物。
香港攝影小誌獎2025|評判
*排名不分先後
Charis Poon
Charis Poon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她的創作範疇包括小誌、音頻、漫畫和寫作。在這些媒介當中,她的實踐專注於日常生活、冥想和親密關係。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均擔任自由平面設計師和編輯,也曾涉足創意策略和Podcast製作。Charis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設計擴展實踐碩士學位後,她搬回自己的家——香港。現在,她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社會設計,並實驗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她對於溝通中的詩學、通過創作進行學習、緩慢成長和集體努力等主題充滿興趣。
陳韻芝 Michelle Chan
© Michelle Chan (littledotrice) Phot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陳韻芝是一位主要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的關係藝術家。她擅長以相機和影像來與人們建立聯繫與對話。其作品往往涉及家、歸屬感、人際關係和紐帶以及家庭關係等概念。更具體地說,她的作品反映了代代相傳的中國傳統信仰,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行為及儀式。她還創立了《閾限谷》(Phoboko),這一個通過攝影書及其所蘊含的各類主題以將人們匯聚、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社群,《閾限谷》探討並思索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在與亞太地區的攝影師對話的同時,亦提升本地香港藝術家的視野。
楊德銘 Paul Yeung
楊德銘(Paul Yeung),自由攝影師、大學講師及策展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像及傳播」碩士畢業。曾任雜誌圖片編輯及攝影記者,屢獲攝影獎項。作品多以幽默方式關注社會狀態,也對攝影語言的類型、敍事與挪用感興趣。2012年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花非花」。2017年發表他的首部攝影集《Yes Madam, Sorry Ah Sir》。楊氏亦是多份本地獨立攝影誌的創刊成員之一,包括《麻雀》、《與XX不符》及《虎豹瑪莉》。其他重點攝影作品包括《沒有廣告的廣告板》、《八九風光如此美好》、《No Paint No Games》、《Dark Light》等,作品多次在國際展出,並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