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影樣本書獎2025|評判

*排名不分先後

Andreas Müller-Pohle  

Andreas Müller-Pohle是駐柏林的媒體藝術家和出版人,他創辦藝術攝影雜誌《EUROPEAN PHOTOGRAPHY》,報導內容涵蓋國際當代攝影、新媒體和人工智能等,至今已成立45年。他亦編撰了媒體哲學家 Vilém Flusser的重要著作,包括具有開創性的《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在創作方面,Andreas的作品被廣泛發表,其攝影、影像與電腦作品被全球多個博物館收藏。他亦曾在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的多間院校擔任訪問教授和講師,目前的理論和實踐重點為攝影與人工智慧的交集。 

Charis Poon 

Charis Poon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她的創作範疇包括小誌、音頻、漫畫和寫作。在這些媒介當中,她的實踐專注於日常生活、冥想和親密關係。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均擔任自由平面設計師和編輯,也曾涉足創意策略和Podcast製作。Charis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設計擴展實踐碩士學位後,她搬回自己的家——香港。現在,她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社會設計,並實驗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她對於溝通中的詩學、通過創作進行學習、緩慢成長和集體努力等主題充滿興趣。 collective endeavors. 

唐景鋒 Kurt Tong

唐景鋒1977年在香港出生,並於2006年在倫敦傳播學院獲得紀實攝影碩士學位。他的項目探索了自身的中華根源以及對祖國的理解。 

此後,他出版了幾本攝影集,主題包括中國的喪禮供品、海外華人及亞洲的自梳女性。他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包括在上海的喜馬拉雅博物館、北京時代美術館、芬蘭攝影博物館、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以及倫敦攝影師藝廊。 

在2022年,他獲得了享有盛譽的愛麗舍攝影獎(Prix Elysee),並發表了《Dear Franklin》,一部關於二戰期間,中國悲情故事的書信體小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其評選為2022年最佳攝影書之一。在2024年,他出版了《Krampus》,一本關於阿爾卑斯山聖誕怪物的書,並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辦了一場多感官展覽和音樂會。 

他目前由倫敦攝影師藝廊、台灣的絕版影像館以及紐約的Jen Bekman Gallery代理。 

陳韻芝 Michelle Chan  

© Michelle Chan (littledotrice) Phot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陳韻芝是一位主要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的關係藝術家。她擅長以相機和影像來與人們建立聯繫與對話。其作品往往涉及家、歸屬感、人際關係和紐帶以及家庭關係等概念。更具體地說,她的作品反映了代代相傳的中國傳統信仰,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行為及儀式。她還創立了《閾限谷》(Phoboko),這一個通過攝影書及其所蘊含的各類主題以將人們匯聚、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社群,《閾限谷》探討並思索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在與亞太地區的攝影師對話的同時,亦提升本地香港藝術家的視野。 

石真 Zhen SHI 

石真的創作包含不同媒介,結合攝影、書籍和虛構紀錄片敘事,創造出複雜的故事互動。通過對個人生活經歷的操控和對知識遺產的干預,她的實踐探索現實與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主題通常圍繞「檔案與虛構」和「私人與公共」。 

在2015年,立了「真姨書房」 (La Maison de Z),一間專注於視覺藝術、當代攝影和獨立出版的法國出版社,並將出版視為一種研究形式,檢視記憶與現實之間的複雜互動。從概念到設計、視覺影像到材料選擇,「真姨書房」不斷推進紙張作為媒介的界限,同時探討藝術書籍作為獨特語言的角色。 

莊吳斌 Zhuang Wubin 

6 July 2019 / Jakarta Courtesy Evan Andraws Latief

身為撰稿人,莊吳斌的工作涵蓋影像、出版和展覽。他關注東南亞和香港的攝影實踐如何與現代性、殖民主義、國族主義、「中華性」和冷戰產生關連性。 

莊吳斌於2010年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頒發研究補助金,並於2017年獲頒新加坡圖書館李光前研究基金, 2018年更獲得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計劃的資助 。他曾獲多個機構邀請參與駐場研究計劃,當中包括印尼萬隆科技大學(2013年)、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及2018年),以及台灣關渡美術館(2017年)。莊亦是清邁攝影節的客座策展人(2015、2017及2020年)。 

2016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概論》是莊的第四本出版物。 

香港攝影小誌獎2025|評判

*排名不分先後

Charis Poon 

Charis Poon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她的創作範疇包括小誌、音頻、漫畫和寫作。在這些媒介當中,她的實踐專注於日常生活、冥想和親密關係。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均擔任自由平面設計師和編輯,也曾涉足創意策略和Podcast製作。Charis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設計擴展實踐碩士學位後,她搬回自己的家——香港。現在,她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社會設計,並實驗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她對於溝通中的詩學、通過創作進行學習、緩慢成長和集體努力等主題充滿興趣。 

陳韻芝 Michelle Chan  

© Michelle Chan (littledotrice) Phot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陳韻芝是一位主要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的關係藝術家。她擅長以相機和影像來與人們建立聯繫與對話。其作品往往涉及家、歸屬感、人際關係和紐帶以及家庭關係等概念。更具體地說,她的作品反映了代代相傳的中國傳統信仰,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行為及儀式。她還創立了《閾限谷》(Phoboko),這一個通過攝影書及其所蘊含的各類主題以將人們匯聚、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社群,《閾限谷》探討並思索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在與亞太地區的攝影師對話的同時,亦提升本地香港藝術家的視野。 

楊德銘 Paul Yeung 

楊德銘(Paul Yeung),自由攝影師、大學講師及策展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像及傳播」碩士畢業。曾任雜誌圖片編輯及攝影記者,屢獲攝影獎項。作品多以幽默方式關注社會狀態,也對攝影語言的類型、敍事與挪用感興趣。2012年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花非花」。2017年發表他的首部攝影集《Yes Madam, Sorry Ah Sir》。楊氏亦是多份本地獨立攝影誌的創刊成員之一,包括《麻雀》、《與XX不符》及《虎豹瑪莉》。其他重點攝影作品包括《沒有廣告的廣告板》、《八九風光如此美好》、《No Paint No Games》、《Dark Light》等,作品多次在國際展出,並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獨立撰稿人、策展人和藝術家(新加坡)

莊吳斌

莊吳斌是一位從事攝影、出版和展覽的作家。他對攝影與現代性、殖民主義、民族主義、「中國性」以及東南亞和香港的冷戰的糾葛感興趣。莊先生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獲得了 Published Work (Research-Photography) 博士學位。

莊先生是克勞斯親王基金研究基金的獲得者(2010 年),也是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委員會 (NLB) 的李光前研究員(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6 月)。莊先生是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大中華研究基金2018年的主要受助人。他曾受邀在萬隆理工學院(2013年)、亞洲藝術檔案館(AAA)、香港(2015年)、關都博物館進行駐地研究台灣美術學院 (2017) 和 AAA 下碧泉檔案項目 (2018)。他是清邁攝影節(2015、2017、2020)的特約策展人。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調查》(2016 年)是他的第四本書。 2019 年,莊因該出版物獲得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頒發的 J Dudley Johnston 獎和榮譽獎學金。中文譯本由台北 VOP BOOKS 於 2019 年出版。

莊亦 是 Writing Foto (writingfoto.wordpress.com) 的創始成員,這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關於攝影的著作,主要針對南亞/東亞地區的影像想像。

編輯、出版人,《假雜誌》的主編及創辦人(中國)

言由

言由為編輯、出版人、《假雜誌》的主編及「假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其曾多次參與紐約、巴黎、東京等藝術書展。言由曾策劃超過20本攝影書。其出版物曾多次提名或獲得重要的藝術書獎和攝影書獎,如德國卡塞爾攝影書獎、Paris Photo-Aperture攝影書獎及Rencontres d’Arles Author書獎。

其亦曾策劃多個攝影書節,包括2012年的中國獨立攝影書節,2014年北京攝影雙年展的中國手工攝影書展,2016年的集美阿爾勒攝影書展,2017年的連州攝影書展。其亦於2017年發起寧波假雜誌藝術書節,及於2018年共同發起上海藝術書展。 曾擔任中國新銳攝影獎、新加坡攝影節、東京T3攝影節、台北Photo One攝影節評審。

獨立攝影師和藝術家(香港)

唐景鋒(Kurt Tong)

Kurt Tong1977年出生於香港,2006年在LCC獲得紀實攝影碩士學位,並開始從事更多個人項目,探索他的中國根源和對中國的理解。‘’In Case it Rains in Heaven‘’探索了中國葬禮的習俗,已經廣泛展出,包括在個展和幾個公共收藏。 2011年,Kehrer Verlag亦出版了這本著作的專著。

《女王、主席和我》是一本多層次的敘事書,通過他自己的家庭,講述了香港過去100年的故事和亞洲移民的故事,使他與他的中國根源重新聯繫起來。作品以中國茶館的形式呈現。該項目已在四大洲展出。該專著於2019年由Dewi Lewis出版社和連州攝影博物館出版。

“Combing for Ice and Jade”是一封寫給藝術家保姆的情書,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自我梳頭的女性之一。這封信為他贏得了許多獎項,並在上海的喜馬拉雅博物館、芬蘭攝影博物館和阿爾勒美術館等地展出。該作品的專著於2019年由佳芝出版社出版,並被《時代》、El País、Esquire、Art Paper等評為2019年最佳攝影集之一。

2022年,Kurt被授予了聲望很高的愛麗舍文學獎,並出版了‘’Dear Franklin‘’,這是一本書信體小說,講述了二戰期間在中國發生的一場悲劇愛情故事。這本書是由Atelier EXB和Photo Elysee聯合出版的,有英語和法語兩種版本。 Kurt Tong的作品由倫敦的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台灣的Up Gallery和紐約的Jen Bekman Gallery所收藏。

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香港)

劉清平

生活於香港,專注教育、設計和攝影創作。曾任《娜移》攝影藝術雜誌編委成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藝術學院、光影作坊、香港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客席講師。WYNG Masters Award 特別委約攝影獎(空氣計劃)得主、並結集出版《 薄如空氣/Thin as air》作品集。現為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希望活在地球的當下,以最樂觀的光圈設定面向世界。

藝術家、出版人、《歐洲攝影》 的創辦人(德國)

Andreas Müller-Pohle

Andreas Müller-Pohle 是柏林的媒體藝術家,也是歐洲攝影的創始人和出版商,該雜誌是一本獨立的當代攝影和新媒體藝術雜誌。

他出版了媒體哲學家 Vilém Flusser 的主要著作,可在 11 卷版 Flusser 中找到,包括開創性的攝影哲學,已被翻譯成 20 多種語言。隨著 Flusser 的論文 Die Schrift:Hat Schreiben Zukunft 的出版? (寫作有未來嗎?) 1986 年在軟盤上,他是當今電子書的先驅之一。

Andreas 著有大量關於照片理論的著作,並曾在歐洲、北美和南美以及亞洲的機構擔任客座教授和講師。自1978年以來,他的作品已在全球200多個個展和群展中展出。最近,他一直在進行兩個長期項目:水研究,描繪多瑙河和香港大都市的水景,以及交通研究,研究世界不同地區的交通現象,主要使用視頻媒體。

– equivalence.com, muellerpohle.net, waterimages.net